
上海的中山公园原本是没有山的,1958年7月,公园扩建的时候,特意以人力挖湖筑山,挖成大小两个鸳鸯湖,一座后山,后又植树造林,围砌湖岸,形成“凹处聚水凸为山”的鸳鸯湖景区。“宁宁”今天就带大家去逛逛中山公园的这座“山”。 上海中山公园十大景点 十二景观命名及简介如下: 1、银门叠翠(公园南大门) 公园南门始建于1917年,2001年因地铁二号线建设需要,改建为总面积1.6万平方米的开放式广场绿地,保留原有的香樟树林,设置架空式弧形园门、大型景观石等,与都市市容景观融为一体。 2、花墅凝香(牡丹园) 牡丹国建于1956年,内有始建于1916年的牡丹亭(原名中国式凉亭)。牡丹园以盆景式树坛为中心,有大小15个牡丹花坛、颇有历史记载的“殿春花墅”遗风。 3、水榭絮雨(陈家池) 陈家池北面有水榭,水面宽阔,景色请新,春暖花井时节,沿岸杨柳飞絮铺天盖地,蔚为奇观。兼以春雨潇潇,细雨如絮,临榭观景,令人心旷神怡,是公园观雨佳处。 4、绿茵晨晖(大草坪) 公园内分布6处草坪,其中有占地面积达8000平方米的大草坪区,绿茵绵延,视野开阔,周围有众多景点簇拥,富有自然风光,是公园景区精华之所在。 5、芳圃吟红(月季园) 月季是公园的特色花卉。初在园内散植,为方便游客观赏月季而辟建月季园,成为旧上海著名的月季培植园地。1956年扩建为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两处月季园。2001年再次扩建,使园地面积扩展到3300平方米。 6、双湖环碧(鸳鸯湖) 1958年扩建公园时,以人工挖湖筑山造成,以后又植树造林、围砌湖岸,形成“凹处聚水凸为山”的鸳鸯湖景区,四围碧水清澈,景色清新。 7、荷池清月(荷花池) 1937年堆造西山时,形成荷花池塘,成为公园主要景观之一。池呈月牙形,背靠西山坡,面对西草坪,绿化设置富有特点,黄杨造型的“中山公园”四个大字,别具情趣。 8、林苑耸秀(山水园) 利用原有小河浜围砌石岸,依自然风格构筑园林小品,有太湖石、小石桥、花架穿廊、山地竹亭、高山跌水、荷池水湾、石罅洞天等诸景,高低错落,精巧自然。 9、独木傲霜(大悬铃木) 据工部局年报载,大悬铃木来自*,1866年由花园园主霍格种植,至今已经历130多年沧桑岁月。现在已是华东地区树冠最大、树干最粗、树身最高的悬铃木。 10、石亭夕照(大理石亭) 大理石亭是1935年迁建园内的西方古典主义园林建筑,1999年列为“上海市近代建筑保护单位”。石亭面对大草坪区,亭后以龙柏树为屏障,极富欧陆古典园林情调。 11、虹桥蒸雪(大石桥) 东泥山风景区地势起伏婉蜒,湖岸曲折,水波荡漾。1959年建成的花岗岩大石桥跨越陈家池,隐身于香樟树林之中,处在水雾蒸腾、岚气吞吐之间、意境深邃幽静。 12、旧园遗韵(后园门) 后门园区原来是英商霍格的私家“兆丰花园”。1914年花园改建为公园时,园门即设在现址。近百年来,这里林木蓊郁,风貌依旧,颇具幽思。 中山公园,真的有座“山” 后山紧邻中山公园的儿童游乐区,在海盗船的右侧有一条进入后山的台阶小道,拾级而上,沿路种有十几株银杏树,在深秋季节,这里是中山公园欣赏银杏的一个重要景点。 后山不高,上了台阶没几步,就能看到后山最高处的一块平地,公园将其打造成为羽毛球场,成为市民每日最爱的运动好去处。 绕着后山随意逛逛,这里树木种类非常丰富,松柏、水杉、梧桐、柳树,还有青竹、榆树和苦楝树,简直是一个小型的植物园。 后山上,整体环境异常幽静,树上的小鸟婉转啼鸣,林间的小路上,处处充满野趣,下山的小路有好多条,每一条都有曲径通幽的妙趣。 站在后山的坡顶向下俯视,中山公园十二大景点之一的“双湖环碧”映入眼帘,所谓双湖正是一大一小两个鸳鸯湖。临湖而望,碧水清澈,山林倒映,花木葱郁,景色清新。 从后山下来,沿着湖畔逛逛,随意找块石头坐下,可以静静地欣赏望着不远处的湖景、山景,湖池北岸有一座石亭,名为“春在亭”,坐在亭子里,鸳鸯湖的湖景一览无余,凭栏远眺,不禁浑然往返。 中山公园中有中国古典花园应包括的亭、台、楼、阁四部分,花园的设计反映着中国道家的哲学思想。 崎岖对平坦,明对暗,大配小,刚柔相衬。园内既有铺满睡莲的平静湖面,又有小桥下的潺潺流水。花草树木中,松、竹、梅尤为显赫。前人赋予它们坚贞、正直、友爱的品格,给后人以美好的启迪。山石凸凹,崎岖有致,小径石阶,参差不平。雕刻着花鸟虫草的长廊又直又齐,水榭与亭台的地面又方又正。更让人感兴趣的是,公园虽小,但由于建筑师的构思巧妙,使人在游览时,有一种景景连绵,“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
相关阅读
2024-11-21 23:32:47
2024-11-10 21:37:21
2024-11-10 21:12:53
2024-11-10 20:56:46
2024-11-10 20:47:59
2024-11-10 20:01:54
2024-11-10 19:45:56
2024-11-10 18:56:55
热点图文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