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龙抬头(二月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月半(农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冬至节(阳历12月21~23日)、岁除(年尾最后一天) 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龙抬头、社日节、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下元节、冬至节、除夕等。 二十四节气当中,也有个别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例如清明、冬至等,这些节日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它们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农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等春节*俗。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俗。
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又称为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这个说法,汉族在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二月二民谚,流行于全国多数地方;二月二在我国每个地方的风俗活动不同,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所以被称为龙抬头日。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古时代上巳节是"祓禊"的日子,有在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俗。上巳节由来久远,有历史,乏记载。"上巳"一词最早收录在汉代的文学作品里。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寒食节(冬至后的105或106天)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前一天,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俗来命名的节日。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 清明节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有踏青郊游的*俗。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的众多活动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杀菌防病等传统活动。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 )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该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中秋之夜赏月、祭月、吃月饼的传统*俗。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下元节 ,中国传统节日,为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正月十五中国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中国称中元节 ,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中国称下元节,祭祀祖先。
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 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人民在这一天争取团圆,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全家围在一起吃年夜饭。除夕夜一起守岁,辞旧迎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点燃爆竹迎新年之意。 1、春节,即农历新年,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活动演变来。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2、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3、龙抬头(农历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 4、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5、七夕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古人将天文星区与地理区域相互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 |
相关阅读
2024-11-10 21:07:53
2024-11-10 20:55:37
2024-11-10 20:54:28
2024-11-10 20:52:36
2024-11-10 20:51:56
2024-11-10 20:50:00
2024-11-10 20:35:34
2024-09-25 10:08:06
热点图文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