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盛时,三伏天气候炎热,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时机。依据的是中医传统的“天人合一”、“春夏养阳”的理念,是一种治未病的中医自然疗法。对于身无疾患的人群而言,在盛夏时节,若能顺势而为,可达到预防冬季疾病的目的,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三伏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三伏贴不能乱贴,尤其是三伏贴贴敷的时间和频率。三伏贴每次贴敷之后都需要间隔一段时间再贴下一次,这样避免刺激皮肤,引起身体不适。那么三伏贴到底怎么贴敷,多久贴一次呢?下面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小编都为您总结好啦!

一、贴敷时间:
1、传统的贴敷时间为农历三伏7月16日—8月24日,分为初、中、闰中、末伏。
初伏:7月16日—7月25日(10天)
中伏:7月26日—8月4日(10天)
闰中伏:8月5日—8月14日(10天)
末伏:7月15日—8月24日(10天)
2、成人每伏连贴3天,每天1次,每次贴敷6~8小时。每伏贴敷时间间隔7天。
3、儿童可用于2岁以上的儿童。每伏各贴3次,每次间隔3天,但是注意,根据年龄不同,每次贴敷1~4小时,具体如下:
二、贴敷方法:
取正坐位,充分暴露背、胸部。贴背部时,上身前倾40—50度。先用干毛巾擦干汗液,再用75%的酒精擦拭贴敷局部皮肤(面积要大于贴敷面积)。待皮肤干燥后,将揭去三伏贴衬纸和边胶的贴敷膏放在选取的输穴上,按压贴牢即可。
三、温馨提示:
如果您不知道您活家人适不适合三伏贴,请务必提前到正规医院机构就诊并咨询,千万不要随意“跟风”
贴三伏贴有什么作用?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极具特色的方法。李永贵介绍,它是根据《黄帝内经》当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人体阳气充沛、体表经络气血旺盛等这些有利时机,通过适当内服或外用一些方药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可以使一些宿疾得以改善和恢复。选择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是因为这时人体阳气最盛,通过辛温祛寒的药物贴在身体不同穴位上,可减轻冬季虚寒性疾病发作的症状。
三伏贴药物主要由白芥子、细辛、甘遂、姜汁等组成,很多医院也会适当调整组方,但主体作用还是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化痰散结、开窍通络,补充人体阳气,促进代谢循环,增强抵抗力。
哪些人群适合贴三伏贴?
三伏贴疗效确切,值得肯定。但需要注意的是,三伏贴并非人人适用,它仅适合虚寒体质人群,诸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慢性咳嗽、反复性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种呼吸系统疾病
;另外对于其他系统病症,例如肠胃病、妇科疾病、体质改善、骨关节及免疫系统等问题往往也效果不凡。而其不适宜实热或虚热体质人群,施治前一定要经专业中医师辨体质,分清寒热虚实。
一些过敏性体质、皮肤有明显瘢痕、破溃或对贴敷药物过敏者,以及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糖尿病、肿瘤患者,都不适合贴三伏贴。
贴三伏贴需要注意什么?
需要强调的是,三伏贴只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方法。所以,如果正在用药治疗的慢性病患者,在贴敷期间不能盲目减药或停药。
在贴敷的过程中,应严格遵照三伏贴治疗的时间规定,患者千万不可擅自延长贴敷时间。如皮肤出现发红、刺痒、灼热、疼痛等现象和不适时,应立即揭下药膏,一般可以自行痊愈;但如皮肤出现明显红肿、水疱等严重反应,应及时就医给予相应处理。
为什么部分人会出现不良反应?
贴三伏贴时,如对于药材的辨识和选择、配方、浓度、剂量、炮制方法、敷贴的时间等未作严格、规范的专业把关,或者由于追求商业利益原因,这些问题中的一项或几项出现问题,接受治疗者都有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或身体损害,比如皮肤起水泡、灼伤等,但并不代表是敷贴疗法本身有问题。
小结 贴三伏贴,是一种疗效确切、值得肯定的中医治疗方法,而要保证其安全和疗效,最重要的还在于选择有资质的医疗机构和专业医生进行体质的辨证以及恰当的操作方法。 以上就是有关三伏贴有什么功效的全部介绍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不足之处还请网友留言指正有问题交流可以给小编留言,更多内容可关注本站其它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