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长城的“天下第一雄关”,大家很容易想到山海关。殊不知,“天下第一雄关”的是根据当朝*的需求而不断变化的。在明朝中期之前,居庸关是真正的“天下第一雄关”,这座长城关口从汉武帝时期一直修建到明朝中期。 那么,居庸关为何成为汉武帝到明朝中期的“天下第一雄关”呢? 长城沿线关隘众多,居庸关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地理位置和地形是很重要的原因。 观察河北和北京的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居庸关的地理位置是很险要的,其核心位置位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的交汇处,是连接山西北部、内蒙古和河北的重要通道,也是游牧民族南下进攻中原王朝的必经之路。居庸关周围群山环绕,有很多山脉都是海拔超过千米的大山。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之间有一个长40里的道路,这就是居庸关的核心道路“关沟”。居庸关道路最窄的地方,仅容许一辆车通过。 有关居庸关的险要在历史记载中也相当多见的。2000多年前,汉武帝时期的淮南王刘安著《淮南子》就曾说“居庸岩险闻于古今,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其隘如线,其侧如倾,艰折万状,车马难行。”郦道元的《水经注》也曾记载居庸关“绝谷累石崇墉峻壁,山岫层深,侧道褊狭,林障邃险,路仅容轨。” 那么,地形的优势是如何与居庸关的*价值有机结合起来? 从后勤补给的角度讲,居庸关背靠河北平原,而土地肥沃的河北平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河北平原的粮食就能直接解决居庸关守军的吃饭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居庸关地处的河北、北京地区的附近有数量众多的河流、湖泊(我们所熟知的白洋淀就是河北湖泊的代表),只要中原王朝利用好河北、北京地区的河流、湖泊,居庸关守军的饮水问题也能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 从军队作战的战役层面考量,如果游牧民族想从内蒙古北部地区打入华北平原,居庸关是必经之路。而居庸关周围山地连绵,地形限制了游牧民族骑兵的正常使用。 在翻越大山困难重重的前提下,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的军队就只能通过狭窄的关沟进入华北平原。只要把守住关沟,中原王朝就能保证河北平原的安全。关沟道路全长40里,中原王朝的军队可以在沿关沟部署40里纵深的防御阵地,以梯次纵深防御顶住游牧民族的进攻。 居庸关守军拖延了以骑兵为主的游牧民族军队南下的速度,那中原王朝以骑兵和战车兵为主的增援部队就能依托河北平原河流多地势平的地形优势,快速机动到居庸关附近,配合居庸关守军打退敌人的进攻。 上图_ 居庸关内外长城走向图 从具体的防御部署的战术上考量,整个居庸关可以形成居庸关城-关沟-居庸关地区三道防御体系,而居庸关城是整个防御体系的核心。居庸关城地势陡峭,夹在两座山脉之间,易守难攻,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中原王朝的军队普遍装备弩等防御武器。弩是进攻武器,又是防守武器。在具体的实战中,中原王朝军队的将士就能站在居庸关的城楼上,居高临下用弩向游牧民族部队射击。 西汉以后的弩很像冲锋枪,既可以单发弩箭,也可以连续多次发射弩箭。根据考古学资料和其他史料证实,西汉以后的弩能连续10次发射弩箭。 我们可以想象,游牧民族的骑兵穿越居庸关的关沟本身就不方便山海关是哪的什么地方,如果游牧民族的骑兵遭到居庸关城守军,以及居庸关外围防线——八达岭、上关关卡守军密集的弩箭射击,其必然伤亡惨重。正因为了居庸关的防御,中原王朝才能躲过游牧民族的入侵,在历史长河中艰难地传承着伟大的中华文明。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能看出,居庸关在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战斗中具有巨大的实战价值。而结合《淮南子》等史料对居庸关的描述进行分析,至少在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就把居庸关投入*作战。 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和匈奴的交战相当频繁,匈奴经常沿着今天山西与河北北部地区伸入汉帝国腹地,掳掠人口抢走钱粮。为了反击匈奴从华北地区入侵汉帝国,汉武帝做了采取了一系列手段予以应对: 上图_ 刘彻(公元前156年 -前87年),即汉武帝 在作战上,汉武帝命令卫青等将领屡次反击匈奴。公元前129年,汉军兵分4路全线出击,卫青在龙城打败匈奴。公元前128年,卫青率领汉军在雁门关歼灭匈奴数千人。公元前127年,匈奴进攻上谷、渔阳等地。卫青率领4万汉军主动出击,一举歼灭楼烦王和白羊王的主力部队,收复河套,保护了北方边境的安全。 ,6万雁门、上谷等地的群众以“避难”的名义前往搬迁到居庸关,他们在居庸关修建城池,开垦荒地,屯田戍边,将居庸关打造成“兵农合一”的防守地区。经过汉武帝的努力,居庸关成为西汉北方防御的重要屏障。 上图_ 明长城示意图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面积较大的政权扩建长城,居庸关自然是重点。公元555年,北齐皇帝高洋发动百万民众,将长城和居庸关的防线联系在一起,防御北方民族突厥的进攻。 朱元璋统一全国后,明帝国政府在居庸关沿线部署大军,经过明军的不断整修,居庸关沿线的隘口、城楼总数达到了100多处,居庸关防线的规模达到了中国历史顶点。由于中原王朝政府多次派出居民到北方边境地区屯垦戍边,北方边境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到明帝国时期,居庸关守军的完全能依靠边境地区的粮食填饱自己的肚子。 上图_ 居庸关1550年 蒙古始终是明帝国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代雄主朱棣5次北伐蒙古都没能彻底消灭蒙古军的主力部队。到了正统年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出动50万大军北伐蒙古部落瓦剌,由于指挥失当,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军队俘虏,瓦剌大军一部兵力挥师南下进攻长城。 但在居庸关地区,瓦剌大军遇到了硬骨头,明军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抵抗,瓦剌大军猛攻一周时间都没能突破居庸关,只能被迫撤军。居庸关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从汉武盛世到明帝国抗击瓦剌,居庸关和周围高耸的大山一起,构成了易守难攻的坚强屏障,保护中原王朝安全长达2000多年,居庸关不愧为华北长城的“天下第一雄关”。 |
相关阅读
2024-11-10 21:07:53
2024-11-10 20:55:37
2024-11-10 20:54:28
2024-11-10 20:52:36
2024-11-10 20:51:56
2024-11-10 20:50:00
2024-11-10 20:35:34
2024-09-25 10:08:06
热点图文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