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门县是安徽的南大门,属古徽州“一府六县”,建县于唐永泰二年(766年)。因城东北有祁山,西南有阊门而得名,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祁门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十分繁盛的茶市,是“中国红茶之乡”。 祁门中和汤 中和汤是祁家地道的特色菜肴,每年在设宴时,必有中和汤,这是桌子上的第一道菜肴。 千层锅 祁门山区有一种名为“千层锅”的美食。大部分食材都是用当地的食材堆砌而成,放在一只大铁锅里,用大火炖至熟透,将其倒入平底锅中。最上面的一道大块的卤肉,肉质肥美,不油腻,四周是一块块的肉丸,下面是油炸的豆腐、风干的野味、鲜嫩的竹笋和各种山珍海味,再下面则是香喷喷的干菜和米粉。一层一吃,各不相同,各具特色,新鲜可口,配料丰富,可当做菜亦可当做饭。 蕨粉圆子 蕨粉圆子的制作也很讲究,要用大铁锅把蕨粉用小火翻炒,使之变得干透(蒸的时候不会有生面粉),将猪肉(肥精合适)、豆干(主要用五香干)、香菇、冬笋、虾米等料剁碎,倒入细盐、味精等调料,倒入爆炒的蕨粉中搅拌,倒入少许清水搅拌成的浆糊,再轻轻揉捏成圆形(比乒乓球大),放在蒸笼内,用蒸笼蒸熟。其味鲜软,入口即化,有时候加入葱花、大蒜等调料,浇上一层猪油,更是鲜美无比。 鱼咬羊 徽州著名的菜肴,是将羊肉放进鱼腹中,用密封的方式烹饪。 相传清朝徽州府的一位农夫,带着四头山羊,坐着一艘渡河的渡轮,因为车厢狭小,一不小心就将一头成年的山羊推到了河中,那头山羊根本就不会游泳,在河面上扑腾了几下后,就掉到了水里面。因为羊的落水,吸引了不少的鱼类,待到羊潜到水下,它们就一窝蜂地涌上来,争吃羊肉。恰好,一名渔夫开着一艘小型渔船路过,看到这么多游动的鱼儿,大喜过望,连忙收起了渔网。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些鱼不象平时那么活泼,反而老老实实地待在网中,等渔民将网子拉到岸边,带回家中,发现这条大鱼格外沉重,便用小刀将一条鱼剖开,只见鱼腹中全是羊肉。 渔夫们觉得很新鲜。将这条大鱼清洗干净,炖了起来。这样做的鱼儿,肉质香脆,不腥臊,味道独特。后来,一些本地的美食爱好者也尝试着做了这种味道不错的菜肴,从此,当地人就把这种食物叫做“鱼咬羊”。时间长了,就成为了一种著名的徽菜。 祁门臭鳜鱼
臭鳜鱼又叫“桶鱼”,是祁门有名的一道美食,不光是大部分的祁门人,就连外地来的人,在尝过之后,都会对这道菜肴赞不绝口。 抗日战争之前,安庆是安徽省会,那时祁、安还没有通车。出了祁门城的北门,过胥岭,大坦,大洪岭,这条道路绵延百余公里,每日往来的客商都是络绎不绝。从祁门到省会的茶叶、土特产、市里的生活必需品、河里的新鲜海鲜,都要人工运输,一次往返需要六、七天的时间。由于祁人喜欢吃鳜鱼,所以新鲜的鳜鱼是最常见的。一年的端午节,一位商贾在贵池边卖了一批新鲜的鳜鱼,用一只大桶装满,运到了祁市的一间客栈。店主要买他的鱼去吃,但因为天气炎热,鱼在桶里呆的太久,已经散发出一股难闻的味道,商人都快哭了。老板看他憨厚,便多加了些姜、辣等佐料,自己煮,那知竟有一种比鲜鱼更加鲜美的滋味。 自此,祁人便以“桶鱼”为食,真正的臭鳜鱼,要用特制的方法,才能尝到真正的美味。臭鳜鱼已成为祁门有名的一道菜,被列为“徽菜菜谱”,烹饪工艺也更为讲究。 清蒸红辣椒
在祁门乡村做客,主人家会拿出一大碟的干煸红椒。每一根都是鲜嫩的红椒,一口下去,酥酥麻麻,麻辣辛辣,酸甜可口。再一细瞧,这辣椒“肚中”也是个秘密,里边还塞着腌猪肉之类的“馅”!把红椒和肉放入口中,味道鲜香,勾人胃口。 枕头枕头粽 黄山著名的民俗美食。黄山的粽子在包法、形状和内容上都有独特的方案。以“枕头粽”为主的“徽州裹粽”。胖乎乎的,有两根绳子,四角,像是枕头。它的种类很多,有肉粽、排骨粽、栗子粽、豆沙粽、红豆粽等。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灰汁粽”,它是用一种经过过滤过的草木灰和糯米混合而制成的,因为它具有较高的碱性和较高的粘稠度,口感极佳,而且很容易储存,因此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九龙池就是山顶一股清泉,顺势流下时在山涧里形成的一个个小水潭。由于水至清、石至奇,水因石而增色,石得水而鲜活,水石相映,变幻莫测,形成一个奇景,曾有人盛誉为"黄山第一景",足见其景色之美。 九龙池从山脚顺溪而上,溪中石块如坛,圆溜规整,两岸山花异草,引人入胜。始进山,即有一石崖,溪水溢崖而下,落地成池,为一龙池,丈余,池水浅处黄绿,深处墨绿。据说是龙王洗澡的地方,村人又叫龙王澡盆,上方陡壁上有形似太师椅的河潭,是龙王纳凉的宝座,故名"龙王椅"。龙王椅左上方横排有一学堂基,占地一亩左右,是古代村中文人读书的地方,学堂不知毁于何时。二龙池是一不规则池潭,靠山的峭壁长出一圆柱型伸到潭底,宛如老龙汲水,惟妙惟肖。池水较深,黑不见底。往前数十步,左侧有一石拱背屈腿,活像一个蛤蟆,这就是蛤蟆石。二龙池附近还有一处有趣的奇景,一突兀的崖石耸立,正面看上去酷似中国的版图,得名"中华石"。 三龙池和四龙池分别是群龙戏水和休息的地方。四龙池到九龙池相距不远,为一高崖上连续跌宕的几个深潭,上下均有瀑布,高度约为数十米,层层叠叠,遇到雨季,玉珠飞溅,水声淙淙,景色甚为壮观。五龙池相传是最具有灵气的,能让祈雨者满意而归,因传有老龙常卧故称"卧龙池"。六龙池背后有一凹进去的阴影,远远看去像一幅观音像,面目慈祥,形状象一个宝葫芦,咕嘟咕嘟往下倒水,村人说那是济公 九龙池风光(1)和尚醉后的酒葫芦,这酒一泄下,造就了山里人好酒豪爽的性格。八龙池又叫龙门关,两石相对而立,挟八龙池而为龙门,据说有人曾用8两麻搓线捆上石头投下去还没有到底。九龙池离八龙池40余米,一石崖伸到中央,水下有孔相通,像牛鼻子可以穿绳,又叫牛鼻串。由于植被茂密,这九个龙池始终满贮清泉,不涸不竭,潭水飞瀑如串珠般相连,有分有合,千姿百态,有时迅猛奔腾,势如惊雷;有时蜿蜒曲折,舒缓缠绵。 再往上行至山顶,豁然开朗,两山之间砌着一道长石坝,拦住清泉,形成一湾水库,高山出平湖,湖水清澈碧绿,似一块巨大的翡翠,山风阵阵,波光粼粼,疑为瑶琳仙境。四面群山如聚,树木葱茏,青松古柏,生意盎然,不管怎么样从那个方向看过去,均如巨幅山水画卷,景色秀美绝伦。 九龙池所处的峡谷,怪石峥嵘,峭壁看似惊险,却有路可攀,密林中兰草丛生,苔藓铺地,琼花玉叶随处可见,实为一个观景探险、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牯牛降风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内,坐落于祁门与石台县交界处,总面积约10万亩,最高峰海拔1727.6米,是华东地区第三高峰。牯牛降风景区素有“第二黄山”之称,因其峰顶有一黑色巨石,远看似一头大牯牛静卧而得名。境内崇山峻岭,呈奇争秀;千谷万壑,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古木参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牯牛降风景区位于祁门与石台县交界处,是安徽南部三大高山(黄山、清凉峰、牯牛降)之一。因其峰顶有一黑色巨石,远看似一头大牯牛静卧而得名。 牯牛降风景区素有“第二黄山”之称,总面积约10万亩,最高峰海拔1727.6米,是华东地区第三高峰。境内崇山峻岭,呈奇争秀;千谷万壑,纵横交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古木参天,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
相关阅读
2024-12-11 12:42:37
2024-12-11 12:38:29
2024-12-11 12:36:42
2024-12-11 12:05:53
2024-12-01 17:41:25
2024-12-01 17:40:59
2024-12-01 17:40:39
2024-11-30 12:20:57
热点图文
阅读排行